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和首都推动科学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 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常设奖项,旨在表彰当下为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产业促进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设计机构、人物和作品,为“设计大奖”的更高奖项。
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经典设计奖的专家评审之一,瞿广慈。
瞿广慈,稀奇品牌创始人,比起其他称号,他更喜欢别人称自己为艺术家。自12岁接触张素描,到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学士及硕士学位,再到成为一名职业的艺术家,他将艺术比作魔法更视若生命。2010年创造稀奇品牌至今,他希望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把稀奇作为时代的印记。
作为2016年经典设计奖的特邀评委之一,瞿广慈通过自己对艺术独特的见解,表达了自己对所谓“经典设计”的认识。在他看来,经典设计师应该是容易被人所接收的设计,不在于技术上的高难度,而在与观念上的挑战与引领。经典设计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离不开传统的堆积。每一个“经典设计”都是要经过历史的打磨,时间的历练,达到一个无法超越的状态,从而才能称之为“经典”。同时,他也希望将“稀奇”品牌打造成这个时代的印记,并为此不断努力着。
——Made In China 稀奇•中国人的国际范儿——
稀奇创立于2010年,由瞿广慈和妻子向京一起创办,内容涉及雕塑、配饰、设计产品等多个产品领域。“稀奇”这个名字是向京起的,对应夫妇俩姓名个字母的组合“X+Q”。
“作为一个艺术家,其实在自己的堡垒里过得非常幸福,这儿特别安静,关起门来有自己的世界,跟外部世界没什么关系。但是一旦开始做稀奇的时候,所有的门都被打开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进出,我很感谢稀奇这个品牌,让我重新回到了中国现实社会的土地中去”。今年9月2日,瞿广慈将带着他的品牌稀奇艺术前往国际更具影响力的设计盛宴——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Maison & Objet。
其实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艺术的合作早已跨越了国界和不同的艺术领域,艺术家通过与商业的合作,为艺术、人文、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给大众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更多可供探寻的艺术灵感。稀奇艺术就是这么一个形式,当艺术和商业之间结合时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在中国这片土壤里,特别需要像稀奇这样一个特别的艺术种子,能够迅速的成长,以证明这片土壤是非常肥沃和适合生长的,稀奇非常幸运的成为了那颗种子,所以一定要自己长好。”
但是稀奇同时是颗艰难的种子,自2010被创办后,它的道路从来不是简单的。稀奇不是只有6年的历史,它其实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稀奇的作品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有20年积淀的高度之上的,每一件稀奇产品都是对艺术原作的转化与再创作。瞿广慈认为“中国的品牌一定要比国外的好30%,才能跟他们平起平坐”,稀奇从国内走向国际,每一个细节都要准确的把握。细节是什么?瞿广慈经常和同事讲,魔鬼就藏在细节里,细节就是魔鬼。
——As Present As Art 稀奇•情感的记录仪——
稀奇的定位一直是:稀奇是艺术,稀奇是礼物。但是在瞿广慈心中,应该把礼物提到前面来,稀奇是礼物,稀奇是艺术。艺术是产品的载体,礼物是产品的功能,而产品最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性。一个具有现代感的苹果手机或者是具有实用性的钱包、丝巾被作为礼物送出时就已经被赋予了时效性,当时效性消失时,这个礼物也就没有了功能,没有了价值。而艺术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更加具有时间不断加给它的东西,当艺术品被加注感情时,它实际上是一个感情的记录仪,历久不衰。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瞿广慈希望稀奇的产品融合功能性和艺术性,以礼物的形式传递幸福、温暖、真挚的祝福。
——Participate In M&O 稀奇•艺术潮流风向标——
MAISON&OBJET,简称M&O,是欧洲乃至全球最专业、规模更大的家居饰品主题展会。最重要的展馆7号馆Scènes d‘intérieur Gallery 和NOW!design á vivre被全球的设计行业评为最权威的流行风向标。M&O也是左右全球设计的博物馆美术馆买手及各类设计师寻觅采买最新设计的更佳去处,是全球设计师品牌更佳展现平台。今年9月2日,国际更具影响力的设计盛宴——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Maison & Objet将如约而至,中国的设计品牌稀奇艺术将再一次赴约此次盛会,并获得了时尚家居设计展7号馆入口排的重要位置,稀奇艺术凭借其巨大影响力正迅速的走向国际。
“关于创作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创作逻辑和一种方法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像一个魔术,艺术家很难给你讲述一个魔术背后的故事。当你看到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并被它征服时,其实魔力在于艺术家的方法论,艺术家知道用什么颜色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并呈现魔幻”。
瞿广慈对于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将用他独特的眼光和大众一起见证2016经典设计奖的诞生。对此,瞿广慈也表示出了极大的期待。
更多“稀奇艺术"X+Q ART作品
稀奇在琚宾的设计作品中
稀奇在梁建国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