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抽检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红木家具抽检不合格,这让人们印象中高贵的红木家具陷入质量漩涡。业内人士称,红木家具的价格太过高昂,给相关监管部门带来困扰,使抽检成本过大,提取木样方式意味着对红木家具的破坏,而现有检测手段又无法到树种,抽不起、检不得、测不出,导致红木家具成为监管盲区。
这份来自广西质监局的红木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保证文件不达标。产品保证文件,可归纳为“一书一卡一证”,即2012年8月1日发布的强制性标准《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规定的产品说明书、红木家具产品质量明示卡和产品合格证。标准规定,红木销售企业需备齐“一书一卡一证”,否则禁止销售。“红木标准虽然已经实施三年多了,但是许多红木品牌还未意识到产品保证文件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宣传。”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轻工业家具及装饰装修材料检验中心主任罗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有的企业或许是尚未意识到产品保证文件的重要性,可有的企业却是故意不标识。一位红木界人士指出,产品保证说明书中需明示家具的真实属性、主要用材、辅材、涂饰工艺、装饰工艺等,一旦明示,日后若被发现是鱼目混珠,企业需要负双倍赔偿责任,而故意不标识,则为造假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超过半数红木家具不达标,看似只是产品保证文件的问题,但背后的含义却很深刻”。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由于价格高昂,抽检很难触及红木家具这个品类。现行的抽检方法,多是在检测的红木家具产品隐蔽位置截取一块直径约为8毫米、高约5毫米的木样,这对红木家具具有一定破坏性,而且现有检测手段导致检测结果大多只能到类,无法确定树种,使得红木家具成为监管盲区。
“应该到工厂去检查尚未做成家具的原材料。”元亨利董事长杨波表示,对原材料的抽检或许将是使红木监管摆脱抽不起、检不得、测不出的尴尬境地的可行方法。